彭锋教授作“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项目之名师讲座”第七讲 ——“写意美学与写意艺术”
作者: 发布日期:2024-12-06 点击数:
2024年12月5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计算机学院主办,联合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及人文社科相关院系共同组织实施的“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项目之名师讲座”第七场讲座开讲。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彭锋教授以“写意美学与写意艺术”为主题做了精彩报告。
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杨一国主持了讲座,并为彭锋教授颁发“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项目名师讲座”主讲人聘书。
彭锋教授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引出主题,为听众描绘了中国美学的基本面貌。然而,由于中国美学内涵的深邃与复杂,国际社会对其理解和研究仍面临一定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国际权威百科全书中甚至缺乏专门的“中国美学”条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不足。因此,亟需通过更加积极的推广与传播,使中国美学的独特价值被更广泛地了解与认可。
然后,彭锋教授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写意”美学的特点及其在各艺术门类中的应用。这种美学理念的核心是“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美”并非最高范畴,而是通过“意”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种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中,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彭锋教授指出,写意美学的独特性在于它超越了具体的物象与形式,追求一种超越性的深层意蕴。
接着,彭锋教授介绍了写意美学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例如,在园林艺术中,通过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体现“意境”的哲学追求;在书法中,写意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意”的表现,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半透明性;在舞蹈中,写意舞蹈注重动作的本质,超越形象或音乐性,表达情感与意境。此外,写意电影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寻找平衡,追求超越叙事和影像的深层意蕴。这些艺术形式共同展现了写意美学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模糊与明确之间的张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式的艺术表达。
最后,彭锋教授指出,写意美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当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它超越了西方美学中“美”的单一性,融入了中国文化中的“生”“淡”“气韵”等哲学概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在当代艺术中,写意美学强调艺术的本质是对“意”的追求,而非单纯的形式模仿或技术展示。彭锋教授指出,写意美学的动态性和超越性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世界艺术提供了独特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