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具有计算思维和人文社科交叉领域创新能力的人才,增强学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的实操训练和应用能力,由研究生院和计算机学院主办,联合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以及人文社科相关院系共同设计组织实施《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证书项目。
核心课程《计算社会科学导论》名师讲座环节汇聚大数据、社科、艺术、公卫、经济等交叉学科顶尖学者,以独特视角解读计算社会科学奥秘,分享前沿理论与实战案例。
2025年10月23日,名师讲座第四讲正式开讲。讲座由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证书项目负责人王腾蛟主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国恩教授以“经济增长与星球健康”为主题做了精彩报告。

刘国恩教授以震撼人心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视角地球照为开篇,生动阐释了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珍贵。他指出,尽管过去两个世纪见证了人类经济与人口的显著增长,但这种过度依赖物质与人力资源的模式,正日益加剧地球生态与人类经济体的负担。因此,经济发展指标不应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尺,必须关注其背后所付出的巨大成本。

刘教授深入剖析了过去两百余年“经济增长奇迹”伴生的深刻问题:一方面是国家间经济增长速度的显著分化;另一方面是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限制——为获得单位GDP增长需投入更多资本。他强调,在追求增长的同时,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遏制消费品过度生产,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在提升全球整体福祉的同时,有效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刘教授提出,防止人类走向自我毁灭需满足两大关键条件:一是人类需具备理性思维;二是必须根据自然条件约束自身的过度生产与消费行为。他以身体、经济体和星球体进行类比,强调理解自然约束并建立有效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他指出,人体系统能通过感知异常(如营养过剩引发慢性病)发出预警信号;然而,经济体和星球体却普遍缺乏类似的反馈机制。例如,面对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和高温灾害频发,亟需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以应对潜在危险。

讲座最后,刘国恩教授重点介绍了由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于2023年底发起的“星球健康坐标系统”(Planetary Health Axis System - PHAS)工程。该工程旨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构建一个综合性数字系统,实时追踪和评估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生态健康及社会健康在全球各地区和国家的动态状况。PHAS基于全球公开可靠数据,通过量化度量、权重估计和专家验证,绘制可视、可生成、可交互的动态全球图谱,助力各国清晰认知自身发展风险边界。2025年10月12日,该系统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健康峰会(World Health Summit 2025)上由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正式向全球发布,刘国恩教授向来自世卫组织、剑桥大学、谷歌健康等数十家国际顶尖机构的专家演示了PHAS系统的实际应用。

作为星球健康追踪的“数字罗盘”,PHAS构建了一个多学科理论、多层次结构的人工智能驱动数字大模型,首次实现了涵盖全球各国和地区、实时动态、视觉交互的星球健康系统,以绘制人类发展足迹与广义星球边界关系的全景式进程。目前,PHAS模型可以对高达48000个关键变量指标进行动态的可视化测算和展示,并可提供基于PHAS计算核心的模拟测算和分析功能。同时,PHAS还开发了基础的政策实验室服务,用于在不同的情境下对设定的政策干预结果对星球健康各项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PHAS模型包含了四大主轴星球健康坐标系:“人类健康”、“物种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健康”,并基于来自全球各地开可获取的大数据源,通过机器学习、系统科学、专家反馈校准等机制进行建模和数据分析,旨在构建由北大发起和牵头、 国际团队联合参与开发的真正“全球公共品”,为促进星球健康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